在迎來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里,羅少亞的長篇歷史風情小說《楚弦絕》問世了。
這位65歲高齡業余作家,對祁劇藝術情有獨鐘。他花費20年心血,廣泛搜集和積累素材,五易其稿,終于在湖南人民出版社自費出版了這部洋洋75萬字的章節體小說,在我省文藝界傳為美談,一些媒體爭相報道,給予很高評價。
《楚弦絕》共兩卷,45章。它取材于被譽為全國十大地方劇種之一的祁劇的現代興衰史。在20世紀上半葉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經歷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新中國誕生的廣闊歷史背景下,描繪了以“大舞臺”戲班為主體的一批祁劇藝人艱險備嘗的創業經歷和可歌可泣的藝術人生。小說寓時代風云于祁劇傳奇、借名伶故事演社會變遷,是一部既有強烈的紀實性,又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厚重感的現實主義力作。它以“大舞臺”藝人的遭際和命運為主級,囊括了祁劇流行地區——南中國的許多重大社會政治事件和文化活動(包括抗日戰爭中轟動一時的桂林文化城“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剪輯了當年一些著名人物風云際會的歷史側影,洋溢著濃烈的時代氣息和鄉土風味。誠如譚談在為此書作的序言中所評價的:“《楚弦絕》是一部20世紀前半葉江南廣大地區波瀾壯闊的風云史、風情史”。
中華戲劇發源于荊楚。永州地處楚國之南,鄰省人叫祁陽戲為“楚南戲”,建國后由陶鑄定名祁劇。祁劇源遠流長,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長期以來,無數祁劇藝人嘔心瀝血,創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舞臺形象和表演絕招,成為湖湘傳統文化中的一簇奇葩?!冻医^》的作者就是用滿腔的熱情,樸實生動而又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現實主義筆觸,刻畫了一批有著不同尋常的遭遇和人性魅力的祁劇名伶形象。其中,最具藝術光彩的是狀元旦、生角王、玉芙蓉、生羅卜和班主楊善人等祁劇藝術的開拓者和集大成者。凝集在這些藝術家身上的張揚民族大義、獻身藝術改革的崇高氣節和優秀品德,至今仍然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像那位技藝超群,熱心授徒、改戲興戲,名震湘桂的狀元旦,不但是早期同盟會會員,而且,抗日軍興時送子上前線。在一次演出時驚聞愛子戰死,仍強壓悲痛,演完《梁紅玉》謝幕后踏入內臺,立即倒地,片刻之間竟變成白發人。其愛國、愛子、愛藝術之心,真是感天地而泣鬼神。
更為難得的是,作家經過長期積累、悉心研究,對祁劇的源流、掌故、梨園典章制度,特別是扎根于湘南民情風俗中的聲腔音樂特點、表演程式和風格特色,以及許多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劇目,結合名伶故事,作了饒有興味的介紹。其中,尤以“大舞臺”應唐生智將軍邀請,為慶父壽而搬演全部本《目連傳》七天七夜的盛況,讓這個被戲劇史家稱為戲劇的“活化石”的、早已失傳的佛教戲曲經典,原汁原味地再現在讀者面前,令人大開眼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楚弦絕》不但是一部處所無對祁劇名伶傳,而且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祁劇百科書”。
來源: 祁東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胡光凡
編輯:劉寶婷
本文為祁東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c-hyjz.com/content/2022/06/14/11386206.html